研究报告
储能整体利用率偏低、收益不及预期,如何破局?
2023-08-29

根据中电联数据,2022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利用率较低,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新能源配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为15.3%,电网储能为14.8%,用户储能为28.3%,总体利用率较低。

储能整体利用率偏低、收益不及预期,如何破局?
新能源配储的主要问题

新型储能种类繁多、功用不一、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差异大。多地采取“一刀切”式的配置标准,部分地区将配储能作为新能源建设的前置条件。风电配储和光伏配储对于储能的利用、弃风弃光的解决具有明显差异性,同质化的配置储能要求缺乏科学性。分散的配置方式无法体现规模效益,普遍存在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储能作用。

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电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前,新能源配储能收益主要来源于电能量转换与辅助服务,储能的诸多市场和价格规则仍有待落地;储能商业模式不稳定。回报机制不清晰,政策变动对收益影响较大。

政策牵头,储能整体利用率2023年有望提升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一是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为储能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是支撑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及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科学优先调用和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策驱动,强调统筹规划、多元发展,鼓励创新示范、先行先试。

随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多种示范引领带动效果凸显,新型储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2023年2月国家能源局牵头的行业标准《新能源基地跨省区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份指导新能源储能配置规模的规划技术导则,导则将用于指导新能源基地跨省区送电配置的新型储能规划,明确配置容量分析、规划选址、技术选型、技术经济性分析等原则,提升储能利用率。

2023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计划2030年至2045年,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满足日以上平衡调节需求;2045年至2060年,储电、储热、储气、储氢等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储能系统运行灵活性大幅提升。

各省市强制配储政策也为储能新增装机“托底”。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

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从投资规模来看,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储能收益不及预期,如何破局

相比于当前储能行业的热度,部分储能项目还面临着盈利模式单一、收益水平不高甚至亏损的尴尬现状,储能收益渠道亟待完善。

据了解,目前全国储能电站收益模式主要有容量租赁、辅助服务(调峰、顶峰、调频等)、现货市场、容量补偿等。山东、山西、甘肃等省份开设了容量租赁和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电力现货市场推进较快。
储能整体利用率偏低、收益不及预期,如何破局?
由于部分储能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配建储能缺乏约束性的奖惩机制,发电企业配储的意愿不强,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储能租赁市场不活跃。

业内人士表示,储能行业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但必须要使得其收益能够满足正常的经营需要,当前储能市场盈利模式单一,收益较低,因此应鼓励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租赁市场等多种模式,推动独立储能同时参与中长期交易、现货、调峰、顶峰、备用等多个电力市场,增加储能的收益和应用场景,全面释放储能价值。

储能的前景是高度确定的,巨量的资本砸向储能也正证明了这一走向。但新型储能行业如何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新型储能产业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正处于不断迭代升级中,伴随着政策体系、行业标准、顶层设计等不断完善,新型储能的经济性将提升。峰谷价差的扩大直接给储能带来了套利空间,叠加成本端的快速下降,新型储能的发展愈加备受关注。

从产业链来看,储能经济性较以往有所提升,企业投资的意愿会显著加强。当前,储能企业的技术、资本、渠道各自为据,产业链竞争格局初显。各大企业在正向入局储能产业的同时,应注意加大科技创新与运维管理,提升储能安全水平。

2022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布了“2022中国储能企业创新力TOP30排行榜”,该榜单覆盖系统集成、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PCS、BMS、温控和消防安全细分产品。榜单显示,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科华数能、亿纬锂能、海博思创、平高集团、广州智光、上海派能等企业入榜。

图:中国储能企业创新力TOP30

储能整体利用率偏低、收益不及预期,如何破局?
2023年被称为储能爆发的元年,更多的储能厂商也期盼着,今年的电力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循环。

来源:EnergyTrend储能

 
标签:储能电池 , 储能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