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光伏行业的几个关键变化回顾
2020-10-10

光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政策驱动期迈向过渡期,未来逐步步入经济性驱动期。

光伏发展初期成本高昂,经济性相对火电无竞争力,依赖政府补贴。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不断降本增效,光伏发展进入过渡期,逐步实现用/发电侧平价,但综合电力成本依然高于火电(考虑调峰),尚依赖政策隐性扶持(保障性收购等)。未来随着光伏发电及储能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综合电力成本将逐步低于火电,经济性成为装机核心动力。

政策驱动期

政策决定需求周期,量的爆发驱动行情上涨。受限于较高的发电成本,历史上光伏装机主要由政策补贴驱动。2013-2017年,我国光伏补贴政策确定,主导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历史复盘发现,需求量的增长是驱动行业盈利成长的核心动力,需求量增速的爆发则是驱动估值提高的核心动力。从趋势上看,国内光伏电池产量增速、全球光伏资本开支增速与光伏设备指数走势也高度拟合。

过渡期

补贴政策弱化,经济性驱动增强。2018年,“531政策”强烈释放我国补贴退坡信号。随着光伏产业链价格的持续下降,部分光照资源好的地区率先实现发电侧平价,全球光伏产业正在逐步向市场驱动过渡。

平价上网改善了光伏的商业模式。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提升,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同时成本不断下降。光伏行业对补贴不再依赖,进入平价上网时代,意味着光伏行业基本具备了市场化的独立生存能力,市场化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立,平价项目的活跃正是光伏行业走向市场化驱动的侧面写照。

经济性驱动期

政策扰动退出,行业成长性凸显。短期内,可以看到光伏发电侧平价的实现,行业增长将摆脱补贴依赖走向内生性增长。在平价时期,制造业各环节降价压力小,利润空间有望提升;下游光伏电站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消纳及土地问题的解决,电网调度、调峰能力建设是解决消纳问题的关键,而土地问题则关乎行业长期发展空间。

此外,“储能+”提升了光伏的竞争维度。光伏发电依赖于太阳光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电力又具有不可存储的特点。简单地讲,如果没有储能设施的匹配,光伏无法用于夜间的电力需求。所以,单一的光伏发电业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制约了其发电效率及投资回报率。

巧合的是,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带动了锂电产能的大幅提高,锂电成本不断下降,安全性不断提升,为锂电储能的市场化推广间接创造了条件。成本均在不断降低的储能和光伏,正在形成产业合力,“储能+光伏”的综合应用将提高光伏的综合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并进一步拓展光伏的使用场景和市场需求。

目前,海外“光伏+储能”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国内“光伏+储能”随着经济性的体现,其市场需求也将逐渐释放。

光伏竞争格局趋于稳定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光伏行业各个环节的集中度不断提高,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我国企业也掌控了整个光伏产业链。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且头部企业基本上市,融资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强,规模化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行业早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逆袭的机会越来越小,行业变数越来越小。几乎可以确定,未来将是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大者恒大。

经历了固定标杆上网电价时期、竞价时期以及目前正在向平价迈进的过渡阶段,补贴支持政策在行业发展早期对促进装机需求及提升制造企业盈利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中国光伏企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产能扩张的带动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各环节成本优势越加明显,确立了全球竞争力与领先地位。

根据测算,2020-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分别有望达到120GW、140GW、160GW、180GW、200GW、220GW,同比分别增长2.21%、16.67%、14.29%、12.50%、11.11%、10.00%,未来大有可为。

 

文章来源:元一能源

 
标签:光伏政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