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被电芯企业和车企抢夺PACK市场,第三方企业如何自寻出路
2019-03-04

数据显示,2019年1月国内动力电池PACK装机量为4.98GWh,同比增长282%。实现PACK装机企业有88家,其中前20家企业总装机量为4.45GWh,占比89.36%;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大巨头装机量占比近50%,市场集中程度较电芯领域有过之无不及。

第三方PACK处境艰难

当前,动力电池的PACK绝大部分市场已被电池厂和车企占据,留给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其中60%-70%的电池PACK都是由电芯企业完成,而在客车领域几乎占到100%。专业的第三方PACK厂商仅剩下普莱德、上海正昀等少数企业。

面对电池厂和主机厂的步步蚕食,第三方Pack企业已是“夹缝求生”的状态。业内分析认为,即便是普莱德这样当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动力电池PACK龙头企业,后续业绩增长大概率将放缓回落。第三方Pack企业最好的出路或许是加强和主机厂的合作。

前不久,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和普莱德三方对2019年起始后续5年的业务深化合作签署了《中长期(2019年-2023年)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作为第三方电池PACK厂,《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普莱德的业绩,在短期内也降低了被进一步“整合”的风险,但是未来走向如何还很难说。

电芯企业积极自建PACK厂

近年来,电芯企业出于降成本以及更好的匹配客户,纷纷投资自建PACK厂。目前国内龙头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孚能科技、比克电池、亿纬锂能、国能电池、中航锂电、卡耐新能源等均涉足PACK领域,而且通常采用“BMS+PACK”的模式,掌握了动力电池电芯到电池包的整套核心技术。

据了解,动力电池PACK从立项到销售出去周期比较长,同时对于技术和资金需求非常高,导致PACK领域的进入门槛高。但电芯企业自建PACK厂的好处非常明显,深圳市迪凯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骆俊峰表示,由电芯厂商自行完成PACK制造环节,无论是对公司的利润,还是货款账期安全都相对更有保障。

“电芯企业自行完成PACK生产,销售产品的毛利率可以达到30%。” 深圳鼎力源电池公司董事长于洪则表示,电芯厂更熟悉而且更容易把控自家生产的电芯产品的性能。所以,电芯厂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从前端电芯产品的材料选择、生产制造,再到后面阶段的电池PACK组装,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车企加入争夺战分食PACK市场

电池企业自建PACK蔚然成风,整车企业也通过投资或者控股等方式加入到PACK市场的抢夺战之中。这些车企向电芯企业采购了部分电芯,然后再由自己负责总成实现装机,从而抢夺了不少电池企业和第三方PACK厂的市场份额。从目前来看,车企自建PACK厂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建,一种是合建。

据了解,自建PACK的车企包括吉利汽车、上汽通用、睿驰汽车、戴姆勒、河北御捷、博郡汽车、车和家等。而通过合资建厂的车企则有奇瑞汽车、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北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

业内分析指出,通过自建和合建PACK厂,车企不但可以降低动力电池采购成本,更好地做好电池系统的一致性要求,更重要的是优化电池供应体系提升采购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比亚迪、上汽、奇瑞、长安等销量靠前的车企均通过自建PACK减低成本,保证供应链稳定。

整车企业通过掌握PACK技术,既可以避免过度依赖专业的PACK企业和电芯企业,还能把握电池的安全程度。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谈到,“PACK成为车企布局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一个最佳切入口。”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企业入局PACK领域,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到更低。在PACK市场竞争中,车企和电芯厂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三方PACK企业面临着被排挤出市场的威胁。不过,第三方PACK命运如何,终究还要看市场变化。

 

文章来源:电池中国网

 
标签:动力电池 , 电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