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企业纷纷调整电池业务,意欲何为?
2019-01-08

日前,日立官方宣布重组车载锂离子电池业务:日立将联合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以及麦克赛尔(Maxell)公司共同研发车载锂离子电池,INCJ和Maxell将共同出资约合人民币12.8亿元收购日立车辆能源公司的股份,同时,日立另一家全资子公司——日立汽车系统公司将其部分蓄电池管理系统业务给予日立车辆能源公司,折合13亿日元,以此换取部分股份。经过此番调整,INCJ、Maxell、日立汽车系统公司将分别持有日立汽车能源开发公司76.2%、14.0%和9.8%的股权。

日立之所以将日立车辆能源公司全盘出售,是为了调整企业业务结构,今后,日立和日立汽车系统公司将专注于电机等电动化相关产品,以及移动出行领域。作为有日本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公司的INCJ认为:虽然日本企业在电池方面一直凭借雄厚的技术储备占据优势地位,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和逐渐崛起的中韩电池企业依然不可忽视,日本企业应当在技术方面实现抱团,开发新一代电池。

除了日立对车载锂离子电池业务进行重组,东芝、日产这两家老牌电池企业也有动作:

东芝将原本属于东芝基础设施系统与解决方案公司(TISS)的SCiB可充电电池业务分拆直接转移到东芝,成为东芝内部的独立业务部门。从而推动SCiB可充电电池业务快速增长,方便其扩充产能。

日产汽车旗下AESC电池业务则在2018年8月被中国能源企业远景集团收购,但日产汽车保留了25%的股份.目前已知的规划中,远景集团已宣布在无锡建设世界先进的NCM811电池生产线,计划产能规模将达到20GWh,生产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的动力电池,产能将规模达到20GWh。

日产一直希望出售旗下子公司汽车能源供应公司(AESC)。AESC一直以来专注锰酸锂电池的研发生产,与三元锂电池相比在能量密度上明显处于劣势。日产汽车表示,出售AESC将使其专注于电动汽车开发领域。

日本企业在重组/拆分电池业务,中国企业亦有相同动作:

此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拆分动力电池业务并成立独立公司,预计2022年前将电池业务上市以筹集资金。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约122万辆,同比增长50%,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56.98GWh,同比增长56%。面对如此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壮大的动力电池市场,

动力电池一直是比亚迪的强项,此次比亚迪拆分动力电池业务以便集中火力加速发展,不难看出比亚迪这一锂电龙头的雄心。

整车企业长城汽车在2018年10月将旗下蜂巢能源以7.9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保定瑞茂。

蜂巢能源是长城汽车旗下附属全资子公司,专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储能电池的研发销售,以及研发、运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池利用回收等方面。

对于这次转让出售,长城汽车表示是为了节约资本支出、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主业,未来将更专注投入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对于蜂巢能源而言,也是为了帮助其实现市场运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以上几家企业可看出,不论企业对旗下电池业务进行拆分或转让,都是为了让旗下的电池业务可以更加成熟,可以更好地拥抱日益增长的动力电池市场,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走得更加长远。

 

本文为EnergyTrend集邦新能源网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标签:动力电池 , 锂离子电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