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正处技术迭代与成本竞争的关键周期,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已成为行业风向标。
近日,晶科能源在交流纪要中披露高功率组件路线图,详细讲述了其未来的先进产能规划与降本路径。从640W到670W+的技术跨越、成本控制与溢价逻辑等内容浮出水面,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这不仅是晶科能源的下一步,更可能是行业的新方向。
一、何为“先进产能”?
技术革新,标准先行。当前先进产能定义为:以210R-66版型、组件功率达到640W+为标准。
在此标准下,产能竞赛格局如何?
晶科能源透露全年展望,预计2025年底拥有40–50GW先进产能,行业领先。
全行业来看,预计形成60–80GW先进产能,若算上BC电池路线产能,先进产能合计120–130GW。
按此测算,晶科40-50GW的规划产能,将占据全行业60-80GW同类先进产能的50%-60%,占据半壁江山,表明其N型技术领先优势或将快速转化为产能壁垒。
二、冲刺670W
640W是当前先进产能的基准线,670W则是下一代核心目标。
晶科能源对更高功率组件布局给出明确时间表:
2025年底:670W组件产能占总产能10%;2026年:这一比例将大幅提升至30-40%,全面爆发。
从数据来看,仅一年时间,这个比例从10%到40%,意味着超高功率组件将从“概念产品”快速走向“主流应用”,为下游电站带来更高发电效率与更优度电成本。
670W+组件的快速量产,不仅是技术指标的突破,更直接关系到下游电站的度电成本与企业的盈利空间,其溢价能力已初现端倪。
三、每瓦多赚1毛钱?
更高功率的产品,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晶科能源透露,对于650W以上的组件,追求的目标溢价空间是0.1元/W。
目前,市场已能可以实现5–7分/W的基础实际溢价。凭借领先优势,头部企业已然可以收获技术红利。预计随着670W+产品占比提升,溢价空间有望扩大,成为企业盈利关键。
四、技术升级的成本
从640W升级到670W+,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产线升级投入。
产线升级的成本测算如下:
升级至650W产线:每GW的改造成本约为3000–4000万元。升级至670W产线:由于技术难度更高,每GW的改造成本也翻了一倍,达到6000–7000万元。
高昂的改造成本是中小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也再次凸显了光伏行业中,技术与资本密集的双重重要属性。
670W+产线的高升级成本,倒逼企业从硬投入转向技术降本,而非硅成本的压缩与银包铜技术的应用,正是破局关键。
五、降本:非硅成本的极限压缩
在光伏成本构成中,“非硅成本”是降本核心战场,主要指的是银浆等辅材。
晶科能源优化路径清晰:
当前水平:电池非硅成本约为0.15元/W。2025年底目标:引入革命性的“银包铜”技术后,预计降至0.14元/W。2026年展望:随着技术规模化应用,成本将进一步下探至0.12–0.13元/W。
从0.15到0.12,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百亿级制造成本的巨大节省。
六、银包铜技术全面替代
“银包铜”是降低非硅成本的关键技术,通过铜部分替代贵金属银,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持电池效率。
关于银包铜技术,晶科能源透露了其技术的巨大进展。
效率追平:最新测试显示,银包铜组件的效率已与纯银浆组件完全持平,打消了市场对效率损失的最后疑虑。此前6月交流会时,效率还略低0.05%。产能升级:到2025年底,预计将有20–40%的产能完成银包铜升级。
降本三部曲:
2025年:首先在电池背面副栅上应用,实现降本约1分/W。2026年:推广至背面主栅与正面副栅,预计再降本2分/W以上。长期目标:全面应用后,最终目标是实现每瓦降本3–4分。
这一系列进展,意味着银包铜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或将成为未来几年光伏行业降本增效最确定的技术路径之一。
从定义先进产能,到布局超高功率组件;从追求技术溢价,到极限压缩非硅成本;再到“银包铜”等技术导入,晶科能源路线图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头兵”的战略雄心,同时也折射出光伏产业技术发展的根本逻辑——不断追求更高效率,探索更低成本。
高功率是方向,成本控制是底线,技术落地是关键。随着670W+时代加速到来,毫无疑问的是,未来,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降本,谁就将赢得主动权。
本文内容由集邦光储观察原创;如需转载或引用数据,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