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稀有金属争夺战:钴、镍、锂等原材料竞争白热化
2019-02-11

稀有金属是纯电动汽车(EV)和可再生能源电池的必要材料,随着动力电池需求的不断攀升,争夺钴和镍等稀有金属的竞争正日趋激烈。

欧美企业积极布局锂矿资源

“Whabouchi”的锂矿山是软银集团投资的首个矿山项目。该公司2018年投资约80亿日元,取得了矿山运营商内玛斯卡锂业公司9.9%的股权。首先将从魁北克近郊新建的冶炼厂向软银集团供应太阳能蓄电池使用的锂。为了在2020年下半年启动生产,软银集团正在密切关注矿山的准备工作。

Whabouchi预计每年的锂产量达到3.3万吨,软银集团将长期直接最多采购年产量的20%。

德国老牌车企已经在争夺上游材料上采取了行动:宝马与韩国三星电子集团、涉足电极业务的德国巴斯夫集团(BASF)等,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始了改善矿山劳动环境的计划。刚果是掌握着世界钴产量近6成的最大钴生产国。

宝马表示,刚果产钴的15~20%通过手工作业开采,一部分作业被指存在雇用童工和健康管理的问题。通过改善包括周边社区在内的业务环境,不仅在采购的数量和价格方面有益处,还将降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方面的声誉风险。其意图是稳定采购该国资源。

此外,德国大众和戴姆勒等汽车巨头也已准备开始直接采购锂矿原材料。

IT企业们也希望借着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分一杯羹。美国苹果也正在与矿山公司进行直接采购钴的谈判。此外,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领导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对纯电动汽车的锂供给业务显示出兴趣。

在增长型行业联袂向稀有金属矿山项目靠拢的背后,存在电池材料供不应求的风险。

尤其是钴,从2017年的世界年产量来看,刚果占到58%,产出地过于集中。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上半年预计钴的需求将超过供给。价格也从2016年的1英镑10美元左右到2018年一度突破40美元。现在跌回20美元左右,但波动剧烈。

钴大部分是铜和镍的副产物,但从这些矿物中未必能获得钴。此外,镍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需求也在扩大,但产地不多,仅为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市场相关人士认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很高”。

中国攻势加剧风险

中国企业在资源型国家推进的稀有金属产业攻势也是加剧供不应求风险的主要推力之一。

1月11日,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Sulawesi),中国3家公司联合开办的镍和钴化合物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该工厂可以一条龙生产高纯度的镍和钴化合物,为世界最大规模。

由涉足镍业的青山集团、车载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CATL)和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格林美(GEM)等出资,将于2020年4月投产,计划向车载电池供货。总投资额达到7亿美元。青山在不锈钢领域与当地国有企业关系密切,与急于推进产业升级的政府意向一致,将稳定采购矿石。

此外,中国企业在刚果也处于支配地位。镍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控制了刚果钴资源的8成以上,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掌握了全世界钴资源的近一半。

 

文章来源:日经中文网

 
标签:软银 , 锂电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