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500亿太阳能产业陷困 行业规范条件能否利好?
2015-01-13
中国目前已累积了价值25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还有18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伺机进入,这么巨量的资金却长期游走在一个没有行业标准的太阳能领域。天华阳光董事长兼CEO苏维利对此表示,中国太阳能产业长期处在“三无”状态,一直没有行业标准,比如从三家企业找三块相同的硅片,它们的发电效能肯定不一样;另外现在各地兴建的电站的验收标准也是缺位的。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的调查也显示,在对国内32个省市、容量3.3GW的425个包括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所用设备检测中发现,30%建成3年以上的电站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由于组件出现热斑、隐裂、功率衰减等的质量问题,有些建成3年的电站设备衰减率甚至高达68%。如果组件一年衰减超过5%,照此速度,5年后这个电站就将报废。
不仅如此,很多政府承诺的补贴还长期不能兑现,金融机构的支援更难以奢求。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投资太阳能电站。而即便是银行放贷,它还有严格的要求,抵押电站资产必须提供额外担保。苏维利表示,中国的电站无法被视作金融产品,除了制度设计长期缺位之外,政策风险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除了无法及时拿到补贴,内蒙古、甘肃等地还大面积限电,如果25年经营周期限电5年,其中的损失如何计算?”
而就在1月12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2015年太阳能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征求意见稿(详见此前报导)。在此份《规范条件》中,太阳能制造业的门槛被明显抬高,能否带来太阳能产业的利好,还值得观望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