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行业,正在谋划一场规模颇大的“自我救赎”,业内有一份关于行业产能整合的详尽方案,拟用1800-2000亿元资金,通过收购关停120-130万吨落后产能,将总产能控制在220万吨左右,以使行业供需再度平衡。
这场由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大力推进,17家多晶硅企业参与的整合行动,不只是对以前盲目扩产、价格猛跌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从“失控”到“掌控”产能整合的核心逻辑
这些年,在资本及需求的推动下,硅料行业疯狂扩张产能,总产能从不到百万吨陡然涨至350万吨,然而此时市场需求难以跟上,供需差距愈发增大,硅料价格从高峰时的30万元/吨一路降至3-4万元/吨,整个行业都面临较大生存危机。
而此次产能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失控”的情况,通过使用“市场化”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严控产能,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价格的稳步提升。
目前流传出的硅料收储方案十分明确,和以往只淘汰高能耗产能不同,本次硅料收储会按“大约一倍PB左右”的估值来进行有偿收购,关停约120-130万吨的落后或“僵尸”产能,平稳化解企业债务风险,防止硬着陆。
经估算,按此设想大约需要1800-2000亿资金支持。那资金从何而来,该方案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解决办法,即让留存企业出资设立平台公司,通过预支未来6到8年内出售硅料的提成,逐步抵偿收购成本和被收购企业的债务。换言之,行业未来的利润要为当下的“自我挽救”买单,形成“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同时,政府将有力托底,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所有硅料企业参与整合且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若2025年市场化整合不成功,政府或采取“一刀切”强制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驱动力是保证此次整合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发改委价格司出台的指导价及严格成本核查机制,为行业价格稳定提供“硬约束”。
平台公司硅料行业的“中央调控者”
这次整合的核心载体是一家即将于9月成立的平台企业,注册资本大概200亿,这家公司会成为硅料行业的“中心管控者”。它的职责包括:
严控硅料开工率,适配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220万吨留存产能的开工率,让总产量和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通过“自上而下”推动金融办及央行出台指导意见,加速银行债务重组。当前被收购企业的债务规模约600-700亿元,占总投资的60%-70%,主要涉及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及政策性银行。目前人民银行对债务化解表示支持,但需协调多家银行总行审批,存在流程耗时风险。
为避免企业超额生产,平台公司将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包括罚款或剥夺一定时期的出货权,由行业协会、部委派驻人员及整合方高管组成的管理机制执行。
盈利拐点与价格展望
在此前激烈的价格战中,硅料价格已经降到大部分企业的完全成本线以下,这次整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行业回归合理的盈利水平。
整合后的硅料价格,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将包括平台公司的收购款、债务偿还和项目贷款等。这意味着,硅料价格会回到一个更能支撑行业健康发展的水平。
硅料企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迎来盈利拐点,虽然部分公司扭亏为盈还要考虑销售量、整体业务状况及经营费用等因素,但产能的有效出清,将使价格逐渐回升,目前硅料价格已连续三周实现增长。
这场价值1800亿的产能整合,是硅料行业的“自我拯救”,它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对光伏产业链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借助市场与政策的协同作用,硅料行业有望摆脱过去的困境,迎来更加理性、有序的新阶段。
您如何看待此次硅料行业的深度整合?它将对整个光伏产业的价格体系及竞争格局产生哪些深远影响?欢迎讨论。
本文由集邦光储观察原创;文章中相关观点出自协鑫科技与UBS的电话会议内容;如需转载或引用数据,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