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472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再突围!(附储能电池主流容量发展趋势分析)
2025-04-02

集邦储能获悉,3月28日,楚能新能源重磅发布第四代储能专用大容量472Ah电池。此次发布的472Ah电池循环寿命可延长至15000次,35℃高温环境下循环不打折,能完美覆盖多种应用场景。

在量产进度上,楚能472Ah电池可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及原材料供应链体系,为大规模快速量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4月25日开启全球送样,6月30日全面量产交付,或成为最快可量产的高性价比大容量电池。

据悉,其年产能布局超过80GWh,如此快速的量产计划和庞大的产能布局,显示出楚能对于这款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并具备强大的交付能力。

在技术发展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下,储能电池容量的提升正经历着“跃迁”,企业纷纷布局大容量电芯。当前市场应用中的主流储能专用电芯容量主要集中在280Ah–314Ah之间。2024年,以314Ah为主的300Ah+储能电芯全球渗透率提升。而下一代更大容量储能电芯的研发与量产早已马力全开,大容量电芯产品(如400Ah、500Ah、560Ah等)正加速商业化,提升竞争力蓄力迸发。

 

储能电芯容量发展

一方面,“降本增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全球已有越来越多的储能项目走向4h及以上的长时储能,从市场来看,产业对大容量、长寿命储能专用电芯需求迫切。

第一代储能电芯主流:280Ah电芯

这是近年来最广泛应用的规格,由宁德时代在2020年率先推出,随后成为行业标杆。其优势在于兼顾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超12000次)和成本效益,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储能电站。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等企业均推出类似产品。

第二代行业首选储能电芯:300–314Ah电芯

部分企业通过优化结构(如叠片工艺)进一步提升容量,例如海辰储能的314Ah电池、远景动力的305Ah产品。这类电池在保持尺寸兼容性的前提下提升了能量密度,适合存量系统的升级。

更大容量的产品抢占第三代储能电芯:350Ah+

多家头部企业布局大容量电芯,代表行业向“单体超大容量”方向突破。这类产品可减少系统集成复杂度,降低单位成本,但需解决热管理和寿命一致性等挑战。

图:部分储能电池容量及技术特点

从图表中几家主要储能企业近年来发布的储能电芯产品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关键趋势。

电芯容量持续增大

随着产业发展,300Ah以上的电芯已成为主流,部分企业推出了500Ah+、600Ah+甚至更高容量的产品。例如,鹏辉储能的590Ah电芯、亿纬锂能的628Ah电芯、南都电源的690Ah电芯、瑞浦兰钧的688Ah电芯、楚能新能源的625Ah电芯以及海辰储能的1175Ah电芯。电芯容量的增大有助于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层级的能量密度。

电池寿命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各厂商普遍注重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10000次以上)及安全性。安全性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各产品都在强调其安全特性。企业通过材料、电芯设计和热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来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及安全性。部分企业甚至提出了零衰减的承诺,这对于降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至关重要。

下一代电池技术加速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路线的竞争同样会出现。当前除液态锂电池外,半固态/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如宁德时代2023年发布的钠电储能方案)可能在未来分走部分市场份额,但短期内磷酸铁锂仍主导,各家企业也可关注新技术路线的发展。

多家制造商积极投入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商业化。例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南都电源、鹏辉储能和海辰储能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并制定了量产计划。

系统集成能力日益重要

多家公司不仅发布电芯产品,还推出了集成化的储能系统,如宁德时代的TENER、欣旺达的NoahX系列、南都电源的Center L Plus、瑞浦兰钧的5.51MWh电池舱、海辰储能的∞Power系统和天合储能的Elementa系列。这反映了市场对更便捷、更高效的储能解决方案的需求。

 

大容量化趋势的驱动因素

储能电池大容量化是当前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之一,其驱动因素涵盖经济性、技术、政策和市场多个维度。

降本需求

这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使用更大容量的电芯,储能系统所需的电芯数量减少,从而降低了电池包和整个系统的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制造成本和集成成本。

此外,对于大型储能电站而言,占地面积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系统可以减少所需的占地面积,降低土地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提效需求

更大容量的电芯通常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或重量下可以存储更多的电能,从而提升了储能系统的整体能量效率。

满足长时储能需求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对能够提供更长持续放电时间的储能系统的需求也在增加。更大容量的电芯是满足长时储能需求的基础。

简化系统集成

减少电芯数量可以简化电池包的设计和系统集成过程,降低复杂性和潜在的故障点,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突破

材料体系(如磷酸铁锂正极纳米化)、结构创新(全极耳、叠片工艺)和制造工艺的进步,支撑了容量提升与安全性的平衡。

政策与标准推动

中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鼓励高能量密度技术,同时行业标准(如《电力储能电池系统通用规范》)逐步完善,推动大容量电芯兼容性设计,加速大容量产品商业化落地。

目前主流储能电池容量仍集中在280–314Ah,但部分产业正快速向350Ah+、甚至600Ah+迈进。大容量化是储能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需平衡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预计未来1–3年,300Ah+产品成为新常态,而500Ah级电芯的规模化应用或将进一步改写市场格局。

来源:集邦储能

 
标签:储能电池 , 储能电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