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2款固态电池拿到市场准入通行证
2024-07-11

近日,固态离子能源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离子能源”)研发的两款固态锂离子电池产品成功通过了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这两款产品分别是额定容量4.8Ah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和额定容量7.1Ah的固态锂离子电池。

在认证测试过程中,这两款电池顺利通过了包括电池组电安全测试、洗涤测试及防火性能测试在内的多项严苛测试,证明其具有不易起火、不爆炸、无泄漏的出色安全性。

获得3C认证意味着产品安全和质量得到中国政府的权威认可,是进入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对于推动固态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和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由华科大教授创立,有望2025年量产固态电池

离子能源由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创立,专注于聚合物基固体电解质材料及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消费类电子、储能电站及动力电池的能源解决方案。

据湖北日报报道,2023年12月2日,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在武汉启动,半年内已形成从研发、生产到电池成品的全流程生产线。该中试产线厂房约2000平方米,设有制浆、涂布、装配、化成、测试等车间。

在中试产线的启动仪式上,郭新教授团队还通过针刺、冰冻、水煮等实验,现场展示了固态电池在极端条件下的强大韧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该款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工作温度范围为-50℃至120℃,并已通过所有安全性测试。

据悉,该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上,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6分钟可快速充满电,碰撞不爆炸,在寒冷冬季也能正常使用。另外,依托中试平台,离子能源有望于2025年实现量产,应用于无人机、可穿戴设备、两轮电动车等消费类电子产品。

高校、研究所衍生的固态电池公司快速发展

近年来,不仅仅是离子能源,多家起始于高校、研究所的固态电池公司都在迅速发展。这些公司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快速推进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清陶能源脱胎于清华大学,由中科院院士南策文团队创办,已经建立了国内首条1GWh固态锂电池生产线,

卫蓝新能源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平台,由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俞会根总工共同创办,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

屹锂新能源由上海交通大学张希教授成立,专注于固态电池及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近日,张希教授团队在针对全固态电池中负极/固态电解质的固-固界面存在物理接触不良(阻抗偏大)、副反应和锂枝晶形成等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策略。

固研新材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其起源于马车动力,核心团队汇聚中科院、清华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人才,目前已实现10吨/年产能,规划年百吨级材料中试线。

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由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团队与宜宾市政府共建,研发的纳米级“硫化物电解质”即将进入量产阶段,计划年产百吨级中试线,预计年底动工建设。

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由重庆大学与遂宁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已研发出500Wh/Kg固态电池样品,将争取在今年完成相关技术中试。

总的来说,这些高校、研究院衍生公司正迅速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进步,虽然现阶段固态电池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生产成本高昂、制造难度大以及性能稳定性问题,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增加,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来源:集邦固态电池

 
标签:固态电池 , 锂电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