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德国储能发展及对中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2020-12-03

从国外到国内,绿色发展大势浩浩荡荡。

9月22日,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一锤定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能源转型对于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30.60”目标的提出,让能源转型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必将迎来大发展阶段。

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储能被誉为解决新能源波动的终极解决方案。德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先驱,2020年上半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该国净发电量的比例已超过55%。与此同时,德国电网级储能和家用储能正在迅速发展,后者的发展甚至更快。

2020年10月,GIZ发布报告《德国储能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描述了储能在德国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支持其发展的政策框架,并提供了不同储能应用的具体案例。

在借鉴国际储能行业发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储能产业发展实际,该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和机制相关建议:

加强国家规划对于储能行业发展的科学引领作用。当前,除抽水蓄能外,新型电储能发展尚未纳入国家规划体系,行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指导。应积极探索推动将储能纳入国家“十四五”相关规划和能源领域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可能性,明确储能行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科学指导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发挥标准体系建设对储能行业发展的规范带动作用。在全面、系统梳理储能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做好储能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特别是针对当前存在主要问题,强化薄弱环节,加快从规划、设计、 验收、运维、调度五个维度推动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建 设,有效指导当前储能项目建设运行工作,同时注重提 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效率,充分发挥标准 化工作对于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重点针对新型电储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加快建立健全储能设施的安全监测评估的标准体系,通过设备试验、定时检测、在线监测等手段强化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监测评估,有效排查控制储能设备在生产、运输、建设、运维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水平,切实降低储能电站发生危险或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以市场化手段引导储能实现多重经济收益。Hornsdale 储能电站等一系列国际案例表明,确保新型电储能参与各类市场、提供多种服务并实现多重市场收益的叠加,是提升新型电储能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宜超前谋划、统筹推进各类电力市场建设。一是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和市场平稳有效运行的前提下,推动各类市场尽早向储能开放市场准入,在市场开放顺序方面,建议近期鼓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中远期将储能纳入电力现货市场,同时探索建立容量补偿机制或容量市场,有利于储能获取稳定收益。二是统筹协调、促进不同市场间的联通和市场规则机制间的衔接,避免出现交割环节资源调用冲突等情况。推动新型电储能基于自身特点、系统需求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在不同市场间自主决策、自由转换、自行交易,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

加快建立电力现货市场以提升储能电量时空价值。储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部分时段提供稀缺性的电力电量资源。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稀缺性出现时段是不规律的,现有的固定时段峰谷电价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储能的价值。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电力现货市场并形成分时、分位置的价格信号,引导储能改进生产运行策略、优化资源时空配置,通过销售稀缺性、高价值的电能资源实现经济收益提升,充分体现储能对于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效益。

健全完善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电力现货市场前,应鼓励新型电储能积极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获得经济补偿。推动各地辅助服务市场赋予储能市场主体资格,促进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并提供调频、备用等各类服务,鼓励新型电储能优先调用;同时,建立“按效果付费”的补偿机制,纳入响应速度、调节精度等质量因素,合理确定储能参与辅助服务补偿价格水平、科学反映储能作为优质灵活调节资源的真实价值。

 

文章来源:储能100人

 
标签:欧洲储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