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可再生能源有望在“十四五”期间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
2020-09-24

日前,记者从“第五届中国光伏+创新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应用规模、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消纳利用、政策体系、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开发利用规模不断增大,2019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是2015年的1.7倍;技术装备水平显著进步,水电、风电、光伏、锂电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开发利用经济性快速提升,初步实现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消纳利用问题有效缓解,初步实现利用率95%的目标;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引导可再生能源有序健康发展。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将越发重要,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并逐步走向存量替代。

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有望大幅低于常规电源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10.340, 0.08, 0.78%)副院长易跃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各国相继制定可再生能源主导的能源变革战略,将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快速发展,光伏和风电将成为能源转型主力。未来,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融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光伏发电效率将继续提高,同时,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有望较大幅度低于常规电源成本。

在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方面,易跃春认为,未来将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灵活电力系统,逐步提高系统灵活性,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完善电力交易调度机制,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和系统成本,逐步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

易跃春指出,近十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电力消费增量中占比52%,而“十三五”前几年,中国占比仅38%(其中水电占12%,新能源占26%),电力系统绿色转型进度滞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统筹做好国土、消纳等工作,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电力消费增量主体。

易跃春表示,“十四五”期间,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实现全面平价,部分地区将实现低价。2025年陆上风电投资有望降至5.2~7元/瓦,上网电价有望降至0.23~0.4元/千瓦时;光伏发电投资有望降至3~3.8元/瓦,上网电价有望降至0.20~0.38元/千瓦时。他还指出,未来,光伏组件效率将进一步提升,硅片大尺寸、电池片薄片化成为发展趋势,电池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双面组件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发电量。

充分消纳是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主任奚国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实现充分消纳是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

奚国富表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消费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实现充分消纳则是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目前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28亿千瓦,同比增长12%。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平均水能利用率达到95%左右。但随着装机容量的扩大,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不健全、网源发展不协调、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消纳支撑体系不完备等问题亟待解决。

奚国富认为,目前关于新能源消纳的全局性机制少,供需仍以省内平衡和就地消纳为主,尚未形成全社会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工作合力,缺乏促进新能源跨区跨省消纳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合计超过1.7亿千瓦,仅靠本地无法消纳;西部和“三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占比高,调峰能力严重不足,输电通道的能力也不足。此外,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及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和装备支撑不够,新能源并网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

为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消纳力度,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侧清洁低碳转型,奚国富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全国电力市场的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支持新能源富集地区开展现货市场交易,并完善备用、调频等配套电力辅助市场建设。同时,加强国家跨省跨区调配和市场交易,将送端地区解决“三弃”问题与受端地区压减煤炭消费相衔接,进一步扩大新能源跨省跨区中长期交易和发电权交易规模。

二是加强电力系统灵活调控能力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的建设,积极推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完善需求侧响应机制,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有序充放电、客户侧储能装置参与电网调节等措施,主动响应新能源出力变化。提高新能源建设与电网发展规划的衔接与统筹,提升网源协调能力,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快支撑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加快新能源并网、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储能、虚拟同步机、能源替代和转换、多能互补协调等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将新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扶持等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完善国家新能源并网等相关技术标准,提高各级电网友好并网的智能化水平,为新能源高比例运行、大规模外送提供技术保障。

光伏制氢将大有可为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产业分会会长魏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氢能产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光伏制氢的竞争力也将逐渐增强,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贡献,太阳能(4.640, 0.06, 1.31%)光伏制氢未来可期。

“近年来,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持续高速发展,装机规模不断扩大。”魏锁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已达到2.16亿千瓦,其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建设装机规模最大、核心技术突出、行业全面引领的“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光伏装机容量达2219万千瓦,稳居全球第一。同时,我国光伏技术不断提升,成本加速下降,发展模式逐渐呈现多样化,多种“光伏+”新业态快速涌现,光伏行业已经迎来平价时代的曙光。

不过,魏锁同时指出,由于光伏发电与生俱来的随机性、波动性、阶段性等问题,增加了电网调度难度,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挑战,特别是消纳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光伏发电持续大规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他认为,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和能源载体的氢,提供了一种破局的路径,通过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有效解决消纳问题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瓶颈。据魏锁介绍,目前,光伏发电技术和制氢技术都已较为成熟,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氢能产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光伏制氢的竞争力也将逐渐增强,太阳能光伏制氢未来将大有可为。

据魏锁介绍,氢能清洁环保,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动力、分布式发电供暖、化工、冶炼等领域,被称作“21世纪的终极能源”。作为解决能源环境危机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方向,氢能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欧盟委员会在今年7月正式公示了《欧盟氢能战略》。根据日前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在能源系统大幅去碳的过程中,氢能作用将日益凸显,到2050年,氢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或将增长16%。

“在我国,发展氢能产业是一项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充足,也有大量的副产氢资源,相关市场规模宏大,氢能产业有着广阔发展空间。”在魏锁看来,发展氢能产业,对我国减少油气对外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水平,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发展氢能产业,将带动能源科技创新、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体系变革和可再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高能耗产业清洁转型、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汽车等产业创新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文章来源:人民网

 
标签:光伏发电 , 可再生能源
相关推荐